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教育實習教學回顧11-2實現教室願景—教材開展篇1.3


◎中篇-教學活動的設計及教案編寫

「教師的謀生行頭是教學活動設計,讓我們一起為它再進一步精緻化吧!」
---By吳英長

要實現教室願景,除了人際互動的能力外,教材開展能力的培養是另一重點。要讓教學活動順歷進行,除了有一般性的教學理論知識外,重要的是如何將學生所要學習的材料,轉換成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學習。狹義來說,即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或稱教案撰寫。
一般來說,在師資培育階段,師培的學生在模擬試教、試教及集中實習,都必定有過撰寫教案的經驗。但是,真正進入教學現場,會發現老師所要具備的不只是單堂課或某次教學活動設計的能力。因為,在帶領一個班邁向師生共創的教室願景時,教學活動的安排規畫就更為複雜龐大。
只是,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機體,往往讓教學充滿不定的因素,導致學習成為教師的新手教師,常覺得教案只是師培課程中的作業,在真正上場時沒有太大作用。
但是,果真如此嗎?事實上,要成為具有專業教學知能的教師,就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他需要有選編教材及課程設計的能力,而在邁向專業前,撰寫一份完整、可行的教案即是基本功。
一份完整的教案,需要有完整的教學總體規畫,在規畫前還需做好教材分析等其他準備工作。以下以語文領域(國語教學)為例,來談如何進行教學總體規畫,了解教學基本功的內容。

壹、教學活動總體規劃
一、什麼是教學總體規劃?為什麼需要教學總體規劃?
教學總體規劃簡單來說,就是某一教學材料的上課活動及時間安排。以國語科為例,可能是一個單元主題的教學活動安排,或者至少是一課的教學活動安排。
當教師完成教材分析後,接著必須依學生的特性和學習經驗,決定教學重點、篩選出教學教材,再將教材活動化、問題化,轉變成教學活動,並配合可用的教學時間(有幾節課),編排各節次的教學內容,以達教學目標。所以,教學並不是只照教科書廠商提供的教師手冊或電子書內容去執行就好。
二、如何進行教學總體規劃?
國小的國語課一週上課時間為5-6節,每學期每冊約14-16課,平均來說約一週要上完一課的進度。那麼,是不是每一課的教學時間都要一樣?是不是每一課的活動安排都一樣?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隨著教材(課文內容)的不同,以及教師對學生設定的語文學習目標,就會有不同的教學總體規畫。
一般來說,當教材是較簡單的、已具舊經驗的,在進行教學總體規劃時,時間的分配就少一點,遇到抽象的、新出現的學習材料,自然需要多安排一些時間。而且,先上什麼後上什麼,都可能因教材內容、教學的重點或變化教學活動而有所不同。而完整教學總體規畫,除了各節次的教學活動的安排外,還包括教學策略、教學資源及教學評量等多方面考量。
教學總體規劃操作步驟:
1.確定教學對象及教學實施條件
  包括:學生人數、教學設備、可用時間、教材位階
2.確定教學項目
  包括:知識概念組群(由原型素材所析理出的教學教材)、相關學習能力、
           
相關學習策略
3.確定目標
  包括:單元目標、教學目標及能力指標
4.確定教學順序,對應教學策略及評量活動

貳、教學活動設計(教案)的格式、規範與撰寫要領
一、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包含哪些內容?
從教學活動設計的角度來說,撰寫教案必然要利用到教材分析的結果,因而教材分析,可說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底層,教學活動是上層建築,教材分析是下層基底。教材分析是否包括在教學活動設計之內,就在你是否要把屬於前置作業的基底教材分析包括在內。這其實牽涉到教學設計的廣狹定義問題。
整個教學活動設計,洪文瓊教授依流程界定為:
依據
(1)課程目標
(2)教學對象的能力(即學生起始行為),
(3) 教學情境(指人數、可用教學時間、設備和教學位階屬一般
教學或補救教學或複習教學等),
(4)教學主題屬性(即教學單元主體內容類別屬性),
擇定
(5)教學教材(即由原型教材理出的各種類型知識、概念組群),
將教學教材匯轉成
(6)問題組群(藉以認識、熟練、活用概念)(註二),
並就各問題組群釐定具體的
(7)教學目標
設計適切的
(8)探索活動,
(9)學習策略。
同時選取適當的
(10)教學策略
(11)評量方式,
進而理定所需要的各項
(12)教學資源,
安排各項
(13) 教學活動進行次序,
並分配各項
(14) 教學活動時間,
最後將這十四項併合寫成完整教案的整個過程。
 (洪文瓊,民94)
學生起始行為(教學對象的能力)分析、教學情境分析、教材分析這三項,是教學活動設計的礎石,是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必須率先完成的前置作業。完整的教學活動設計﹐必然要把這三項前置作業包括在內,即廣義教學活動設計。狹義的教學活動設計﹐只是純粹完成一份教案,著重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5)---(14) 項),是在三大礎石上進行上層建築。它與屬於底層礎石的教材分析有密切關係,但不把教材分析包括在內。這種狹義的教學活動設計,也是一般參考書籍討論較多,較常採用的定義。

二、怎樣編寫教學活動設計?
請參閱以下,吳英長教授所寫的〈編寫教學活動設計〉及我所整理的〈教案撰寫規範及教學活動設計〉。
()編寫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推展的藍圖。撇開格式不談,它至少要思考幾個基本的問題:
1.你要教的是什麼?
2你為什麼要教這個?
3你要怎麼教?
4你認為教得怎樣?
第一個問題是教材分析,是目前教師最頭痛的地方,也是所有應徵稿件處理的最不足之處。教材分析是從教材中分析出教學所要達成的概念。如果教師連自己所要教的概念是什麼都不清楚,他要如何確立教學目標呢?更不用說要如何安排教學活動了。
教材分析跟教學目標有關,但前者是後者的依據。也就是說,教材分析從教師拿到的教材開始,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歌,也可以是孩子的生活經驗。但這些「原型教材」必須加以分析,抽離出所要教導的概念,即所謂「教學教材」。教材有了教學所要達成的概念,即是一般所謂教學重點所在,至於這些概念要教到什麼程度,是教師根據學習者和時間、空間等因素而設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個問題是教學構想(或設計理念),我個人稱之為「教學動機」,即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先回答自己:你為什麼要教這個?它對學生有什麼意義?這些概念是要給學生一項新工具,還是對他們經驗加深加廣的?它是支撐教師進行教學的信念,是整個教學的重心,也是教師對學生負責的第一步。一個教師若先能說服自己為什麼要教這個?他就會有一股內在力量去說服學生為什麼要學這個?應徵的稿件有提到教學構想,但把它和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重點混淆在一起了。
第三個問題是教學活動的安排,是教學推展的細部化要求。活動的安排是把教材分析得到的概念「問題化」,變成可供師生共同研討的焦點所在。活動先提供孩子一個共同的經歷,如表演、訪問及填寫學習單,然後再進行提問和討論。當然這些必須考慮教學資源的使用以及教學應注意事項。如果有可能,個人還建議應再列入「教師思考」,設想教師要怎麼去進行?以及為什麼要這樣進行?這是教學實務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教師展現實用智慧之處。可惜這些教學細部化卻是應徵稿件都無法確實掌握的。最後,這個問題還有一點是大家沒注意到的,就是活動與活動之間如何做有效的銜接?
第四個問題是教學評量,不管是形成性或是總結性的,本來應併在教學活動中,但因為它是確定教學不是隨興,任意「跑馬」的,所以特別列出來考慮,同時也是一般教學普遍不足之處。活動是很熱鬧有趣,但卻不問是否完成目標!這個問題是要教師思考那些「問題」(或活動步驟)是可能會達成目標?或達到什麼程度?如果沒有,又要如何進行補救?
--以上參自吳英長教授上課筆記--

(二)教案撰寫規範及教學活動設計
「教案」即一般所指的「教學方案」,或稱「教學活動設計」。參考主要依據來自「教學指引」,或稱「教師手冊」。教學活動設計,乃是教學施工的藍圖,更是教師謀生的「行頭工具」。
1.撰寫的目的
(1)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包括教材分析及教學分析。
(2)實際行動前的教學模擬,以應變教學現場的各種狀況。
(3)釐清教師教學行動的目的,將教師思考具像化。
2.教案的功能
(1)教學行動前的準備計畫
(2)教學現場中的方向導引
(3)教學活動後的評鑑依據
3.編寫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思考
(1)你要教的是什麼?             →教材分析
(2)你為什麼要教這個?           →教學構想
(3)你要怎麼教?                 →教學活動安排
(4)你認為教得怎樣?             →教學評量
4.編寫活動設計的完整歷程
(1)從解讀教師手冊開始,細部思考包括:教材分析、教學分析、教學模擬
(2)完整的教學活動,還應包括:教學實錄、教學反省
5.撰寫的規範及格式
(1)基本資料,如單元名稱、教學班級、教學時間、教學者...等。
(2)完整的教案應包含的項目:(詳參教案參考格式)
j教材分析(各科不同)分析該單元的重點概念及其彼此的關係,還有前一單元的先前概念和後一單元的後續概念
k教案內容(各科共同)
A.教學構想:包括,為什麼要對這些學生教這個單元?打算怎麼教它?為什麼這麼教?
B.總體規劃、教學節數安排:整個單元共需幾節課?各節的重點是什麼?
C.教學活動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活動流程與每個活動的步驟、教學資源、活動時間安排、評量方式、延伸活動等。
5.編寫及設計的注意要點
(1)活動的安排應有教學的邏輯結構。
可依「概念學習歷程」(預備活動、發展活動、綜合活動三大部份)或蓋聶的「教學九事件」(G1~G9),來組織教學活動。蓋聶教學模式:分為引起注意、告知學習目標、刺激回憶以前的學習、呈現明顯之刺激特徵、提供學習輔導、誘發表現、提供回饋、評鑑表現、提供保留與遷移九大部份。
(2)目標的定位及掌握。
注意「單元目標」(抽象的)→「行為目標」(具體的)
  別忘了還有能力指標的對應。
(3)釐清教學的基本單位。
注意「活動」的切割及「活動」間的關聯。
(4)要設法將「學習概念」轉成「問題化」的學習活動。
注意「提問」的設計及「活動指導語」的敘述。
(5)兼顧「微觀教學歷程」及「鉅觀教學歷程」。
(6)活動設計的內容儘量詳細,做周詳的計畫。
將教學模擬的情形變成文字以具體的方式呈現,作為活動設計討論的依據,也可供個人教學後做反省、檢討,是邁向精緻化教學的基本功。

參、總結:原型教材分析è教學教材選擇è教學轉化
進行文章分析時,因為每個人所受的學科背景知識不同,因此每個人看到的點都不同,洪文瓊老師在〈小學國語文「教材分析」深層探究:語言、文學、文化導向的分析架構試擬〉一文中,所提出的架構可以更完備的析理出課文內容可以教的部分,在分析出來之後,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選擇教學材料。因為可教的材料中,可能有一些對任教班級學生而言是較難的;或者有些內容可以放到後面和其他相同的單元一起教。至於選擇完之後,要如何教,則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部分,這是第三個層次的問題。
教師的學習經驗、知識背景會影響其知覺課程,而這些個人的知覺課程則又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但是教師在與他人互動溝通之後,教師對於某一領域的認知則會改變。知識結構是客觀的,每個人所析理出來的教材是差不多的,但是每個人決定要教什麼是不同,而這個就是教材篩選的問題。
而且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學現場的教師會依其個人的判斷,去決定先教什麼、再教什麼的問題,也就是教學活動流程的安排。除了教學活動的順序之外,教學活動設計中還包括教學策略,每個不同的教學策略,也會影響評量的方式與時機,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無定法。
總而言之,做完教材分析,理出教學教材,並不是就可以直接拿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還需要就課程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情境、教學資源等作全面性的考量,然後再從整理出的教學教材中,選取適合教學的部分,將適合教給學生的部分,重新歸併及組合變成概念組群。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將概念問題化,並考慮採用適合的策略來教學生學會這些概念、活用這些概念。

教學活動方案設計-參考格式
教學
科目

教學單元

教學來源

教學
班級

設 計 者

教 學 者

教學
日期 
        
    ~    
教學時間
分鐘
(共   節,演示教學為第    )
壹、教學研究
一、教材內容組構:
(一)文體:○○文(小類類別)
(二)題材:○○○○○。
(三)主題:
1.內容主題:
2.語文主題:
(1)
(2)
(三)主要語料
1.
2.
1)生字新詞:
2)熟字新詞:。
3
3.句型:
1
2
3
)「記寫」手法:→(指課文的寫作手法,重要、有特色或值得教給學生的)
1.
2.
(五)課文篇章結構
1)本課大意:
2)分段大意:
4)課文要點:
5)文章結構:
二、本課教材位階分析
→(指本課與本冊其他各課、本課與國語其他各冊、以及其他領域的教材內容的關連)

三、學生經驗分析:
貳、教學構想
一、設計理念

二、節次安排與教學重點
節次
教學活動名稱
教學重點






三、教學策略(教法):

四、評量方法:

五、教學資源

六、教學前準備
(一)教師部分:
(二)學生部分:

參、各節次教學目標與對應之能力指標
第一節
單元目標

行為目標

能力指標

肆、各節次教學活動設計
一、第○節   ○○○○
行為
目標
能力
指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分配
評量
備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