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習教學回顧010-1-1050726 建構「教室的願景」:談班級風格的塑造-從理論到班級經營理念分享
建構「教室的願景」理論篇之一:教學現場感及教學層次
下圖來表示教室願景與班級經營管理的關係。教室願景的實現是透過教學來達成,而班級經營只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室管理更只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好的教學,讓學生投入學習中,自然就減少秩序管理的問題。
從這個圖中我們可以知道,教室的願景也受到教師信念的影響。而且,再放大場域來看,教室的願景可以進一步結合學校本位課程、年級及領域學習願景,甚至與學校願景同步,最終達成教育的願景。
接下來才來談教學的現場感,學習像專家一樣思考解決教學的問題。
教學現場有兩大主軸線,一是「教材的開展」,二是「人際的互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會先建立教材開展的主軸線,做為另一主軸線人際互動的基礎。然後才在活絡的人際網絡中,將回饋到教材討論的审線上。最後,將教室塑造成一個「師生共同激勵,一起成長的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此即為教室意象(Classroom Image)實際的操作表現。當我們能掌握教學的現場感,便能將「情境及教材合而為一」,還能進一步實現「師、生及教材三合一」。(吳英長老師上課筆記)
要談教室願景和班級經營前,要先瞭解教學的現場感,以掌控情境、調整教師角色,而得以實現教學的願景。
.教學現場感—教材現場感
在「教材展開」的軸線上,教師要有的能力,除了對教學歷程的認識,要能做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編寫外。還要擁有各種教學方法,能活用各種學習策略。而更重要的能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回到教材所描述的世界,重新體驗、模擬操作。
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對學生有意義的是他們的生活經驗,那是學生的學習動機。活動設計中的教學的構想,則對教師有意義,那是教師的教學動機。而這樣一個教材的現場,受到文化傳承(論理組織)和學生經驗(心理組織)交互作用影響,而建構出所謂的「教材現場感」。
.教學現場感—教室現場感
一個教師的教室現場感,包括對教室情境掌控及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教室情境的掌握上,教師要思考的包括:
1.時間、場所的分析與調整。不同的時間、地方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老師要能注意到學習時間和場所對學習的影響,並且做適切的教學調整。
2.學生及教師的分析與調整。有經驗的老師,會依學生的能力、特質及個人的專長、教學風格,選擇適當的策略並做教學的調整。
3.目標的設定和調整。教與學的過程,注意學生的反應、評估目標的達成度,隨時監控並調整。
4.教學的推展。活動流程的安排(銜接順暢);教學步度的快或慢;活動怎樣進行,包括教具使用、建立教學資源庫、收集學生反應、寫學習單…等;注意教學現場反應,活動的實際操作、教師的用字遣詞、敏感問題的處理。
5.教室的管理。例如,常規建立與維持、教室佈置、分組方式、偶發事件的應變處理…等。
6.師生人際互動。注意互動的歷程及教室中的人際平衡點。
7.其他影響因素。如,家長或社區的介入 。
在教室情境中,教師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會影響。教師的角色定位,包括輔導者、教學者、經營者及研究者。
教師是輔導者,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教師還對學生心靈、人生方向有導引的責任。教師是教學者,帶領學生與教材互動,達成學習目標,建立學生基本能力和素養,當然是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師是經營者,經營著課程的願景,也經營著班級願景。教師還要能成為研究者,呈現「現場的真實感」,建立自己的教學專業地位,因為「尊嚴」是掙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