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教育實習教學回顧06~1-1050720

  • 從教「做筆記」到談「後設認知知識處理的過程」-1


「讀書方法」和「做筆記」是學生該有的基本能力。但是,實際上很多人是不做筆記的,或者筆記只是隨意抄抄,最後只淪為一堆癈紙。在上教育實習課的時候,洪老師特別請我安排一堂課,希望我教教大學生「如何做筆記?」
我一直有做筆記的習慣。這個習慣怎麼養成的?回想自己的學習,從小到大有沒有人教過自己做筆記呢?我只記得,國中導師的數學課,老師要我們上課抄筆記,以便回家複習。他要求學生邊用聽的邊抄寫,要看()一句寫一句,不能看一個字寫一個字,他說:我講解完板書寫完,你們也得跟著抄寫完畢。當時,我們每個人在上課時都是疾筆快寫,不然太慢會被責駡、處罰。而且,老師上課的速度很快,沒有專心聽、趕快寫,接下來若漏抄或來不及做類題練習,就會有大麻煩。回想這一段,國中的好友們總是心有餘悸,那是恐怖的國中回憶。不過,或許是這種不合理的要求,我的同學們筆記速度都很快。而我的筆記功力,有一部分也得感謝老師當時的「魔鬼訓練」。或許,因為是這樣被訓練了三年,我聽到上課內容,轉成手寫記錄的速度相當快,狀況最好的時候,大概可以將老師上課說的話記下來約百分之八十,當中包括老師說的笑話及當時上課的心得等。
在師專三年級遇到吳老師,老師教我們讀書方法,要求我們依他提供的格式做筆記,我也乖乖的上課記下草稿,課後再花時間整理重抄及剪貼上課的各種資料。這將我記筆記的功夫推向另一個層次。因為,對我來說「記筆記」,不只是因為學期結束要交筆記拿分數,而是覺得有架構的整理上課學習的內容,對我將來要成為老師是有很大幫助的。
而事實證明,當時傻傻的、單純的念頭,最後為自己留下最珍貴的「知識資產」,無形中也提高自己許多能力。這些上課筆記,幾乎記下老師上課的內容及說過的話。在當時還不能完全理解應用,好像知道了卻還沒辦法融會貫通。但是,我抱持著先記下來、寫下來再說的心態努力留下一本本筆記。後來,每當我教學遇到困境時,總會回頭再重讀筆記,甚至重新抄寫整理。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許多第一次沒弄懂的東西,或者眼前遇到的問題,就變得清楚,答案也在心中一一浮現。
回到教「做筆記」這個問題上,我該怎麼做呢?我要怎樣說服沒有做筆記的孩開始做筆記?我要怎樣把我做筆記的方法教給學生呢?「做筆記」的背後又有哪些學習與教學的理論依據呢?
回想起吳老師在上過「用作筆記來看『後設認知』--談知識的處理過程」,所以我重新再讀有關「訊息處理」、「後設認知」等理論,再把老師上課談作筆記及自己整理筆記的經驗做統整,成為自己備課的內容。析理教學材料後,才開始安排上課的內容及流程。我將主題鎖定在:「從作筆記看後設認知了解知識處理的過程」及「記筆記及學習檔案整理的方法」。
.後設認知概述
認知的第一個層次是訊息處理的系統。從認知學派的觀點來看學習,當外在的刺激訊息進入大腦,大腦中會有一個中介處理的過程,最後才對刺激做出判斷及反應。而我們的學習則受這樣的訊息處理系統所影響。而後設認知是認知的第二層次,它對知識訊息處理歷程做「執行和監控」。
後設認知的內涵有:了解-「後設認知的知識」;控制-「後設認知的控制」。「後設認知的知識」中包含了,對情境的知覺、對個人的了解、了解任務要達成的目標、及達成任務所需的策略及方法。「後設認知的控制」則包括「計畫、執行、監控、評量」,計畫是指要怎麼做,執行是照著計畫做,監控是看有沒有照計畫做,評量則是評估做得好不好。
.作筆記的類型
而一般作筆記的類型有三種:「no-taking」只有聽課,沒有記;「note-taking」寫下上課的內容,記筆記;「note-having」讀背筆記,在筆記中加上自己的感想和心得,將筆記內容延伸,讓筆記中有我,成為對個人有意義的筆記,擁有筆記。當我們開始使用筆記,用筆記來協助準備考試或是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時候我們才從擁有筆記變成使用及享有筆記。
.筆記的功用-用訊息處理理論來看
筆記的第一個功用是「編碼」。上課時主動注意,包括看與聽,再用「五到」來學習。這樣可以將老師上課的內容從外在刺激,變成短期記憶,再轉入長期記憶。第二功能是「外在儲存」。可以保留資料內容,供修正或複習;有了記錄為依據,再加上省思和延伸,筆記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而且,有系統的整理,才能方便檢索。當要使用所學時,才能快速檢索由長期記憶庫提取資料。
.作筆記的技巧
在訊息刺激進入的第一階我們要做的是「編碼」。首先是「聽」,當然注意聽老師說什麼最重要。然後是「認知過程」,技巧是「重述、辨別、預測、關聯和延伸」。「重述」是指在心中把老師說的複述一遍;在「辨別」時,則把重要和不重要的內容做區分;「預測」是依據主題或講綱在老師在說明前做猜測,想一想老師可能會說什麼及怎麼說;「關聯」就是把過去個人的經驗與現在上課的內容做聯結。「延伸」乃針對與主題相關的做細節的補充。
處理第一階段後,接下來是「外部儲存」。把上課接收到的東西記錄下來,而關鍵是「S(刺激)-O(中介歷程)-R(反應)」中的O(中介歷程)如何外顯出來?這需要藉助一些格式有效幫助自己將聽和認知歷程的「內在認知」寫出來。
另外,作筆記是為了保留學習,有了書面的記錄才能方便複習。因為,當學習的刺激進入,我們的認知處理系統中「SRSTMLTM」三部分的停留時間不同,資料要做比較並不容易,所以可在筆記預留一些空白,方便之後加上表格來做整理。



整理筆記資料後,我再回顧自己整理筆記的經驗,找出「聽課、記筆記」的方法與要領:
一、做好聽課記筆記的先決條件
()主動注意:
1.注意老師。是跟著眼睛走的,注視老師不一定專心,但東張西望沒注視老師,肯定沒有專心聽課。
2.聽取線索。當老師講到重點時,通常會:改變語調、會說「要注意...」、重複講述相同的觀念、減慢速度或停頓、會有手勢&表情等肢體動作。

()參與活動:
1.提問題。態度合作、準備周全的聽者,會經常提問題,或發表意見,而所提的問提也力求中肯。
2.參與討論。
3.設想有關的背景知識。先設想題目綱要所要講的內容,並在記筆記時用自己的文字,把聽到新的說詞或用語記下來。
4.寫摘要。聽課時大綱式的記筆記,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並不遺漏講者說的重要部分。但是,大綱記完後,也要花點時間整理出細目。
二、整理筆記才能有效聽課、考試複習時事半功倍
A上課主題、講授者、上課日期
B上課子題(講綱次標題)
C上課內容(筆記摘錄內容)
D備註或補充(參考資料、個人心得或想法)
 
(一)版面安排

B
         A         
C

D

(二)技巧
1.上課先快速摘記重點,記得越多越詳細越好。(記在草稿本上,可藉錄音輔助)
2.善用各種符號,提高摘記的速度。
3.來不及或漏記的部分先空下位置,待講授的段落間或下課後再捕記。(找同學對照筆記,或共同回想。)
4.課後配合講綱或課前(後)的重點提示,做結構式的整理。(利用標題、標號及不同顏色的筆做整理,可以使筆記內容層次分明、內容井然有序)
5.今日事今日畢。(上完課立即做整理,印象最深刻,整理的內容可以多又清楚)
6.筆記預留空間,或善用備註欄做補述,讓筆記具有生命、對個人產生意義。(個人的心得想法,或找到的相關資料)


就這樣,吳老師的上課筆記加上自己的筆記經驗,組構成第一個主題的上課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