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做筆記」到談「後設認知—知識處理的過程」-2
到了上課那一天,我拉著一個小行李箱的筆記到教室。這箱筆記包含了過去上吳老師課的各種筆記,也有參加各種研習的筆記及自己教學的筆記。我把筆記帶去分享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理由當然是做為示範參考的實例,因為講再多不如有實際可以看到的具體物來得清楚明白;第二個理由則是在告訴學生,我會要求學生做的,必定也是我自己要求自己的。
.要求學生,先要求自己
在傳閱筆記時,有許多學生表示讚嘆。不過,我知道即使他們心生佩服卻未必會有行動。所以,我對他們說:
今天給大家看這些筆記,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我有多認真、多會記筆。而是要說,或許以前沒有人教過你怎樣記筆記,或許你想要好好記筆記,但是沒找到好方法,一次兩次做不好,覺得對學習沒有幫助就放棄了。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會做筆記,但是我的老師教了我讀書和作筆記的方法,我認真的照老師的話去做,剛開始可能只是為了交作業和應付考試,可是後來這些外在要求變成我的習慣,慢慢的自己在學習上整理資料和統整思考的能力提升了,而做筆記習慣運用到工作中,不僅對教學工作有幫助,還可以累積實務的經驗。有時候,碰到教學的問題或瓶頸,我會重讀筆記、透過筆記思考問題,常常幫助我把問題看清楚,或者就在筆記中找到解決問題辦法及答案。
所以,這門課會要求大家作筆記,這不只是成績評量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希望大家把上課記筆記變成一種習慣,而且透過整理筆記強化學習的內容,也訓練自己做摘要及統整資料的能力。
.教學是一種說服
在談「作筆記」這個主題前,我心裡明白:要說服這群大孩子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一樣經歷過對師父抱持不信任、懷疑的學習階段。所以,我在上課前分享了吳英長老師在〈感性理性話實習〉一文中所寫的內容,那也是我們曾經上過的課「教學是一種說服?!」。這句話我也常用在教學經驗分享的講座開場中,因為我一直覺得教學的分享要能化為種子在心田中生深發芽,前提必須是聽者願意接受,要願意接受就是一種說服。對學生的教學也是,如果學生不相信老師,學習是很難成立。當學生的心還在抗拒,如何能接受收老師教導的內容呢?當徒弟無法真心的信任師父,怎麼可能盡全力完成師父交付的學習任務?
回想自己的學習,正因為我相信師父,能「心悅誠服、服從權威、追隨典範」,所以我可以比別人堅持,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能學到更多、更好。當好好把師父教的東西學好,能夠融會貫通了再慢慢加入自己的想法,創造個人的教學風格。
.教育專業科目不只是知識,是可以拿來用的
我修習過的教育專業科目有很多可能和別人不一樣,上這些課程我們沒有上課專用的教科書,老師也不是照著理論條列式的單獨教理論。每個理論都是由實際具體的例子建構出來的,可能是幾篇文章、幾則剪報、一部影片、一個教學案例,從這些教學材料中歸納出理論,讓教育專業理論是可以與教學實務經驗相結合的。這樣的學習經驗,當然也影響了我怎麼上「教育實習」這門課,而且我希望自己能像老師教我的那樣,教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學習過的教育專業科目不只是知識,要幫助他去聯結教育理論和自己的學習經驗,最後能真正用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上,讓教育理論可以活用及促進學生學習。
所以,在「作筆記」這個主題中,我才放入「後設認知」和「訊息處理理論」。一方面幫助他們回想整理學過的教育心理學,也要他們明白教育心理學是教師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師培中要修習這些教育專業科目是要強化老師的教學能力,不是只是為了考過教師檢定。
從記筆來看,聽課到寫下記錄當中包含了認知訊息處理的複雜歷程,學生上課時也同樣面對這樣的歷程,所以教學中如果可以去善用,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得更好,老師還能再抽高一個層次從後設認知來監控教學與學習。而要成為「專家教師」就要發展教學的後設認知,才能有效執行與監控教學。
.從作筆記到整理學習檔案
隨著時代演進,學生上課不只是會作筆記,還要能把自己的學習成果檔案化。這或許是評量方式多元化之後的產物,也是因為現在的資訊量越來越多,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們勢必要用不同的方法,更有效、更有系統的整理訊息,檔案化正是因應之道。
可是,同樣的問題是。現在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做檔案,也進行檔案評量。但是,學生會做檔案嗎?這些檔案如何對自己產生意義,而不只是一堆資料的堆疊?未來學生大四畢業後到學校實習要做實習教學檔案,以後考教師甄試時,學校也會要求送教學檔案。
這門教育實習的主要的課程目標乃是協助學生完成教師職前準備。所以,內容應包括:
(一)教師職責的熟悉,及其相應能力的自我檢核充實。
(二)九年國教政策及領域課程綱要的熟知。
(三)教師職場工件環境的認識。
(四)教學實務工作的見習、模擬及試教演練等。
所以,學習的評量不會是紙筆測試。除了教學的實做評量外,各項作業及報告都會納入評量的範圍,而納入各項內容的評量方法之一就是「檔案評量」。
要學生教「學習檔案」,所以我就在作筆記的主題中,也納入「做檔案」的教學,一方面教方法,另方面也在告訴學生這門教育實習的評量方式及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